古時運動身體方法,有《五禽圖》。因其有體無用,故其法不傳。要之,不外使人效其動作,仿其性能,運動身體,使血脈流通,藉以煥發精神而已。今內家拳即其遺意也。夫身體愈運動愈堅強,無人不知。然有因激烈運動反致受傷者,推究其故,不外氣不足而努氣、努力所致耳。今人恒言氣力,不知有力無氣,只是死力,極其能負重而已。于精神何有哉。欲求精神煥發,氣力合一,體健而不勞神者,舍習拳術無由也。
拳術創自達摩。本為靜坐並行之功。首重氣,力次之。所謂養氣者,純剛是也。氣充而運之以神,神之所照,無不如志。其練法簡易:於動中求靜,用後天之形,補先天之氣。以手足動作,調節呼吸。虛心實腹,氣歸丹田。有一分氣,用一分力。不努力,故不傷氣。誠中形外,則精神健旺。蓋氣餒則志敗,氣盈則力盛。子輿氏所謂:“持其志,毋暴其氣,胥是道也,迨真氣彌滿。”所養即充,而後注意於神。以氣行力,則力不可測。以神行氣,則境臻於化。儒者之言曰:“大而化之謂之聖,聖而不可知謂之神。”《易》曰:“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。”可知神為莫大之功用。然非易筋轉氣之後,不能臻此境也。拳術無論何派,能致力不懈,未有不成過人之才者,古今之人無異也,即理無異也。若謂神勇為昔人所獨具,是自棄也。吾人處身社會,南北不定,風氣各異,每有遷地而苦不適者,果能練習拳術,持之以恆。從未必即躋神勇之域。而內部精力充沛,自足以抵抗外界侵襲之氣,病夫之饑,庶可免矣。
內家拳可分為形意、太極、八卦三派。均系動中求靜,強身固氣之學。能使吾人之精神,藉拳法順逆伸縮、陰陽變化之姿勢,于無思無意中得以修養也。其法簡易,既無折腰曲腿之困苦,複無標奇立異之姿勢,無論男女老幼,皆可習之。懦者可使之強,剛者可使之柔,即或身體極弱或有勞傷疾病者,因其不尚血氣、不努力,純任自然,故亦可從事,有百利而無一害。久之,氣質中和,胸寬腹實,氣固神完,祛病延年,可操左券。初練時似感不易,迨稍入門徑,知其總樞,即不難自習。其樞在腰,力起足跟(即呼吸以踵之意),形於四肢。心靜意專,一氣貫穿。形以意運,不斷不滯,氣如車輪,動作不散亂。總要在圓中求方法,所謂得其環中,則應變無窮也。
一、太極拳:又名十三勢,即掤、捋、擠、按、採、挒、肘、靠、進、退、顧、盼、定是也。
二、形意拳:劈、崩、鑽、炮、橫,“五行”是也;龍、虎、猴、馬、鼉、雞、鷂、燕、蛇、(鳥台)tai、鷹、熊,“十二形”是也。
三、八卦拳:又名游身八卦連環掌,即風輪掌、背身掌、獅子掌、抱掌、反身掌、臥掌、平托掌、順勢掌是也。(注:孫存周是孫家太極拳始祖孫祿堂先生的兒子)